当前位置:首页 > 毒蛇新闻 >

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

时间:2019-05-12 来源:毒蛇网 作者:TA说 点击:0

   导读: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蛇类是地球上的活化石,它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威胁!无处不在的感觉,我们不知道它们会躲藏在周围的摸一个角落里,甚至人人喊打。但在古代它们则是权利的象征,很多部落滕图,被奉为神灵!关于蛇的文化在很多国家地区都有,下面毒蛇网小编分享一篇关于蛇文化的文章,来了解一下古代蛇的待遇和现代蛇的悲哀。
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
   自上古时期,人们就创造了各种美好的神话故事,故事里的世界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无限可能,虽然现在看起来天马行空,但是原始社会的人们怀着敬畏的态度对大自然中的神奇力量顶礼膜拜,久而久之,每个部落都有了自己的图腾,其中蛇作为当时的佼佼者被大多数部落所信仰,供奉。
   据统计,在志怪古籍《山海经》中,一共记载了454个人物,其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了138个,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女娲作为人类社会的缔造者,在古籍记载中就是人面蛇身的女神;另外,据《拾遗记》中记载,“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这说明,青帝伏羲也是人面蛇身的存在,包括水神共工、火神祝融都是以人蛇形象出现的,原始社会的人们给予他们的领袖以蛇身的想象,就充分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于蛇图腾的崇拜。
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
▲青帝伏羲
   在中国汉传大乘佛教中,被尊为天神的四大金刚,除了是人间的守护者,还被古代人民冠以“风调雨顺”的含义,其中持剑者为风,持琵琶者为调,持伞者为雨,而顺的把控者,就交给了持蛇的西方广目天,从这层关系上来看,蛇在古代,还是一种力量和权势的象征。
   不仅在东方世界如此,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和胜利女神都是拿着画有蛇图案的盾牌,医药之神则拄着一根长蛇盘绕的拐杖,这里对蛇的崇拜就是带有炫耀自己、威慑敌人的含义了。
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
▲人面蛇身
   远古人民对于这种人面蛇身之神的崇拜往往来源于对全兽型蛇神的崇敬,那么蛇神话本身又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郑振铎在《民俗学浅说》中给出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远古先民对蛇的崇拜是因为恐惧。
   在洪荒远古时期,蛇与初民是敌对关系,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经常受到蛇的攻击,一旦遭到毒蛇袭击,人们或伤或残,因蛇毒致命的也不在少数,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对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其次,蛇的生命力极强,无论是水里还是陆地上,它都能生存,而且蛇虽然没有四肢,但却能飞快爬行,再就是春天一到,蛇就会蜕皮再生,这种奇异的现象给先民们带来一种起死回生的感觉,这一切都为蛇的神化做出了准备,先民们渐渐相信蛇身上存在着一种神秘力量,开始由最初的畏惧转变为敬畏。于是,他们将蛇作为图腾供奉,希望通过信奉得以蛇的庇佑。
   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迹象都表明蛇在当时是祥瑞之物,甚至被认为是权利的象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
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
▲四川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画像砖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出自《山海经》中,其中的原意是,“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意思就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说明先民神话中的蛇拥有无尽的力量,身躯虽小,却能食比它大百倍的大象。
   《山海经》中还有记载,“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其中的意思就是说延维是一条人首蛇身的神,人吃了它之后,就会成为天下霸主。
   这些神话故事都表明了人想通过与蛇的接触来壮大自己,希望蛇能够将力量、权势、勇气和技能传授给自己。
   如果将蛇作为部落图腾,那么说明这个部落深信以蛇为名,人们能够免于遭受痛苦。
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
▲伏羲女娲画像
   位于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就曾以蛇作为部落图腾。
   据说土家族人认为蛇是神的化身,每日供奉,不敢直呼其名。时至今日,他们的后人仍有“屋基蛇打不得”之说。如果他们看到室内或者房屋边角有蛇,就说明是已逝的故人托形回家,就要赶紧祭奠烧纸送钱。
   土家族人不仅将蛇看作通灵的神物,也认为蛇会给部落里的人带来吉祥。如果女人梦到蛇就是将生贵子,男人梦到蛇就是要升官发达,为了族人的安康,他们更是将器皿、扣饰、用具上都刻上蛇的形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像荀子这样的哲学家开始思考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循环之道,并指出人类的福祸不在于鬼神。渐渐地,人们开始对自己的力量有了肯定,更多的关注自身,思想感情越来越丰富,除了寻求自身的饱腹,逐渐注意到喜怒哀乐,时间一长,人们就开始学会将自身的情感转移到他们认为可能有情感的事物上面,人们给动物赋予感情,希望它们像人一样知人情冷暖。
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
▲龙图腾
   但是为什么后来在古代小说中,蛇的形象妖魔化了呢?
   最大的原因莫过于龙图腾的冲击。
   秦汉之后,龙的象征意义就与皇权密不可分,加之蛇作为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动物,人们逐渐对蛇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人们对蛇依然恐惧,但是人们害怕的不再是蛇背后那股“神秘力量”了,而仅仅是蛇本身的“毒”与“害”。
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
   没有了“神秘力量”的蛇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走下神坛。
   没有神袛外衣的护佑,人们开始对这种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动物贴标签,由于蛇天性中的阴狠、凶残,文人们开始以此为特征创造出蛇蝎心肠、佛口蛇心、牛鬼蛇神等成语,蛇的形象由此一落千丈。
   逐渐地,蛇开始被文人墨客作为讽喻形象写进小说里。据考证,蛇在文学史上最早被妖魔化是在唐朝时期。唐朝《博异志》当中记载有一蛇妖幻化成人形最终害人性命的故事,被收录进宋朝《太平广记》中,故事取名为《李黄》。
   在蛇精害人的故事中,其寓意大都是警戒后人切勿贪恋美色,实际上与蛇的形象并无关联。只是文人为了呈现出完整的故事,发挥想象力借用了蛇的形象,但是一来二去,传奇色彩的故事口口相传,逐渐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以至于“蛇蝎美人”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形象逐渐被广泛认可。
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
   明朝时期,蛇的形象得到了传统意义上的颠覆,通过文学作品可见一斑。最有名的莫过于《白蛇传》了,改编自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在这部小说里,白蛇和青蛇重情重义。白蛇不惜牺牲自己的道行,来人间报答许仙的恩情,为许仙操持药店,为救丈夫冒险上山采灵芝;与金山寺法海斗智斗勇,以有孕之身和法海苦战救夫;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丈夫许仙诞下一儿,忘我的付出和牺牲精神,讽刺了多少自诩忠义的男人;青蛇性情耿直,嫉恶如仇,她与白蛇亲如姐妹,危难时刻共患难,同进退。
蛇!原始社会的祥瑞物、权利的象征,到“见蛇不打三分罪”始末!
▲白蛇与青蛇
   文学作品中白蛇的形象展现了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认知,体现了明朝社会中对于妇女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关注和激励。白蛇与青蛇的故事之所以一直流传,津津乐道,最重要的就是文学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价值观符合我们社会的进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白蛇青蛇的形象也真正与人性所融合,把蛇从“妖魔化”的无恶不作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了。
   通古贯今,蛇形象的变更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思想的衍变,更是展现出了中华文明浩荡的成长历程。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江河澄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2641687017@qq.com 上一页     下一页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 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 微信关注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 广而告之

    广而告之


  • 毒蛇网:皖ICP备13012650号
  • 网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