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物百科 >

【砗磲】砗磲特征简介、巨蛤习性分布及图片

时间:2022-11-18 来源:毒蛇网 作者:野人世界 点击:0

   导读:砗磲是砗磲科砗磲属动物,是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车渠、巨蛤。砗磲共有1科2属9种,它们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砗磲最能长到1米以上,重达300公斤以上!叫它们巨蛤很适合。砗磲是我国重点保护动物一级保护,比较少见的物种了。砗磲外表虽然不漂亮,但体内则色彩斑斓,特别的艳丽。下面跟着小编来一起了解一下砗磲是怎样的一种海洋生物。

砗磲基本信息

   中文名:砗磲

   拉丁学名:Tridacnidae spp.

   别名:车渠、巨蛤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双壳纲

   亚纲:异齿亚纲

   目:帘蛤目

   科:砗磲科

   属:砗磲属、砗蚝属

   种:9种

   命名者及年代:Lamarck,1819

   保护级别:易危(VU)4种;无危(LC)1种;数据缺乏(DD)4种 IUCN标准、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

砗磲简介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共有1科2属9种,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重量达到300千克以上。壳质厚重,壳缘如齿,两壳大小相当,内壳洁白光润,白皙如玉。外韧带,通常有一个大的足丝孔。铰合部有一个主齿和 1~2 个后侧齿。外套痕完整,前闭壳肌消失,后闭壳肌近中央。

   砗磲全部为热带种,通常以足丝附着在珊瑚礁上生活。为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贝类,其中大砗磲(Tridacna gigas)壳长可达 1 米。砗磲外套膜内有大量的虫黄藻,借助膜内玻璃体聚光,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而作为自身养分,二者形成互利共生的特殊关系。

砗磲特征

   砗磲贝壳大或特大,壳质厚重,壳面很粗糙,两壳相等,壳面有强大的隆起的放射肋,肋上常有鳞片或棘,有的种类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外韧带,通常有一个大的足丝孔。铰合部有一个主齿和 1-2 个后侧齿。外套痕完整,前闭壳肌消失,后闭壳肌近中央。

   砗磲为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贝类,其中大砗磲壳长可达1米。贝壳略呈三角形,壳顶弯曲,壳缘呈波形屈曲。表面灰色,上有数条像被车轮辗压过的深沟道。外套膜大,十分粗糙,具有 5 条粗大的覆瓦状放射肋,生长轮脉明显,在贝壳表面形成弯曲重叠的皱褶。贝壳内面为白色,但富有光泽,有与放射肋相应的肋间沟,铰合部狭长,两壳都有主齿和后齿各一个。主齿短,后侧齿弱。

   砗磲的外貌并不漂亮,但在海里张开贝壳时,体内色彩艳丽,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鲜艳的颜色,而且还常有各色的花纹

砗磲习性

   砗磲常与大量虫黄藻共生。这种单胞藻可在砗磲体内循环,并可进行光合作用,供砗磲丰富的营养。砗磲的外套膜边缘有一种叫玻璃体的结构,能聚合光线,可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这种蛤藻的特殊关系,称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砗磲肉可食,大贝壳可用作贮水器或贝雕原料。有的砗磲还能产生珍珠。小型贝壳可烧制石灰或供观赏。有的国家已对鳞砗磲和无鳞砗磲进行人工养殖并获成功。

   砗磲在海里生活的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砗磲也和其他双壳类一样,也是靠通过流经体内的海水把食物带进来的。但砗磲不光靠这种方式摄食,它们还有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食物的本领。虫黄藻可以借砗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条件,如空间、光线和代谢产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进行繁殖;砗磲则可以利用虫黄藻作食物。砗磲之所以长得如此巨大,就是因为它可以从两方面获得食物的缘故。

砗磲分布

   砗磲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别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低潮区附近的珊瑚礁间或较浅的礁内较多。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中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它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

砗磲保护级别

   全部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6年 ver 3.1。 

   全部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 Ⅱ 级保护动物。

   中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里也将库氏砗磲贝列为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

砗磲图片

1


2


3


4


5


6


7


8


   声明: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 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 微信关注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 相关文章
    广而告之

    广而告之


  • 毒蛇网:皖ICP备13012650号
  • 网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