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物百科 >

【林麝】林麝特征简介、黑獐子习性分布及图片

时间:2022-11-05 来源:毒蛇网 作者:野人世界 点击:0

   导读:林麝是麝科麝属动物的一种,它们也是麝属体型最小的一个品种,成年的林麝体重在6-9公斤,体长在63-83厘米,肩高小于50厘米,比其他麝属动物都要小。林麝雌雄也都没有角,但雄性犬齿比较发达,长而尖,露出口味如獠牙!林麝也是独居的性格,只有在抚育幼崽的时候材一起分担。雄性林麝有巨大的麝腺标志领域和吸引配偶,也遭到猎杀。林麝是一种胆小懦怯、性情孤独的动物,白天休息,早晨和黄昏才出来活动。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林麝是怎样的一个野生动物。

林麝基本信息

   外文名:Forest Musk Deer

   别名:南麝、森林麝、黑獐子、林獐、香獐

   中文学名:林麝

   拉丁学名:Moschus berezovski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偶蹄目

   亚目:反刍亚目

   科:麝科

   属:麝属

   种:林麝

   亚种:5亚种

   命名人及年代:Flerov,1929

   保护级别:濒危(EN)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林麝简介

   林麝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年林麝体重体重6~9kg,体长630~800mm,肩高小于500mm。林麝的外形特征是雌、雄麝都不长角,雄麝的上犬齿发达,长而尖,露出口外,呈獠牙状。它的后肢比前肢长1/3~1/4,所以站着的时候后部明显的比前部高。它的尾巴很短,四肢细长,蹄子比较狭而尖,耳朵长而直立。毛粗硬、曲折呈波浪状,容易折断,呈深棕色,成体不具斑点。毛色上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在颈部的两侧各有一条比较宽的白色带纹,一直延伸到腋下。

林麝特征

   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端部稍圆。雄麝上大齿发达,向后下方弯曲,伸出唇外;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发达。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 

   体毛粗硬色深,呈橄榄褐色,并染以橘红色。耳内和眉毛白色;耳尖黑色,基部橙褐色;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间力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黄色区,下颌部具奶油色条纹;喉侧面的奶油色色斑连接在一起形成两条奶油色色带,由颈的前面向下到胸部,而在颈的中上部则是于之相对照的深褐色宽带。腿和腹部黄到橙褐色,臀部毛色近黑色。幼年个体具斑点。 

   大小量度:体长630~800mm;肩高小于500mm;尾长400mm;颅全长102~146mm;体重6~9kg。

林麝习性

   林麝是一种胆小懦怯、性情孤独的动物,白天休息,早晨和黄昏才出来活动。平时雌雄分居,过着独居的生活,雌麝常和幼麝在一起,雄麝则用它们巨大的麝腺标志领域和吸引配偶。林麝视觉和听觉灵敏,遇到特殊的声音即迅速逃离或隐藏于岩石中。它们能轻快敏捷地在险峻的悬崖峭壁上行走,能登上倾斜的树干,站立于树枝上,还善于跳跃,能从平地跳起2米以上。

   食性:以树叶、杂草、苔藓、嫩芽、地衣及各种野果为食。 

   天敌:豹、貂、狐狸、狼、猞猁,特别是人。

林麝分布

   原生种分布地:中国、越南。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宁夏六盘山、陕西秦岭山脉;东至安徽大别山、湖南西部;西至四川、西藏波密、察偶、云南北部;南至贵州、广东及广西北部山区。

   主要栖于针阔混交林,也适于在针叶林和郁闭度较差的阔叶林的生境生活。栖息高度可达2000~3800米,但低海拔环境也能生存。

林麝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注:麝 所有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EN),2008年评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1980年以后,由于麝香价格不断升值,持续过度捕捉,致使资源量不断迅速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末估计已降至20~30万只,90年代初估计仅有10~20万只。

林麝图片

1


2


3


4


4


5


6


7


8


   声明: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 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 微信关注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 广而告之

    广而告之


  • 毒蛇网:皖ICP备13012650号
  • 网站安全